台灣將成RS生產重心?

剖析Rock Shox 2003

圖、文◎編譯小組


被Sram買下的知名避震廠商RockShox ,日前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Durango發表了2003年的新產品, RockShox表示在2004年的目標要將美國製的產品成功轉移至台灣生產,以降低生產 成本。同時間的目標還有降低不良率、減少錯誤修改以及減少召回等問題,都是需 要與海外公司協調,而解決這些問題將成為曾經於汽車業擔任顧問工作的新任 RockShox總經理Stan Gingrich上任後的頭項任務。不過無論其策略如何或產地在那裡, 廠商們最關心的應該還是產品增加了那些新特點,效果、造型及顏色更是成車搭配 時關注的焦點。

Duke系列大幅進步

2003年的RockShox避震前叉系列比2002年款有更佳的外觀及 整體功能,其中最佳進步獎要算是Duke系列的產品了,新版本的 DUKE有更佳的橡膠質感控鈕,類似於i Mac的質感,可調行程的U-Turn功能,以及新色彩的優雅塗 裝,而對於完全使用碟剎的消費者而言,Duke也提供無傳統剎車 座的碟剎專用版本。

線控鎖定將成標準

以往使用於SID的World Cup安裝於手把上可線控鎖定的裝置,未來在Psylo Race 、Psylo SL及Duke Race上,只要加裝上一款小的套件就變成選配的裝置,而 RockShox發展出簡易的控制系統,只要用姆指扳動撥桿到底就可以鎖 定,或是使其壓縮阻抗增加,而壓下中間的按鈕後即可完全釋放。而RS新款前叉右叉腳下方 的回彈控制旋鈕,在旋鈕的造型上也增加了羽翼的造型,以方便調整時撥 動以及使用者記住設定的位置。

後避震器平價普及化

輕量化的後避震器一定得很貴嗎?ROCKSHOX 2003年將推出一款簡單的平價輕量後避震器,以符合前後避震車的輕量潮流,但是在平價的成本 考量之下,就捨去一些調整的功能,RS推出兩款後避震器,一款為完全不 可調,而另一款則是回彈可調,讓前後避震車擺脫重量的束縛。高價位的 SID後避震器效果也有增進,SID增大了其內部的氣室,以更多的空氣作為減 震體,這會讓其遇到震動時的第一時間反應更順暢。而搭配前叉的U-Turn控 制,也將使用於SID後避震器,並且改良以敏銳的線控方式控制,只要移動 半吋即可完全控制,未來的U-Turn SID後避震器將有一吋半及兩吋的版本。

刻度明確資訊即時

使用者將發現2003年的全系列RS產品表面上多了很多的刻度,許多具有U-Turn 功能的前叉都配有Easton製的內管,而上面會有很多的刻度指示你選擇了多少行程,有些人 會喜歡這些資訊,但有些人或許會覺得左叉腳的刻度有點醜。使用氣壓彈簧的產品在內管的背面還有負氣壓行程,以 及對應使用者體重的建議氣壓磅數。這一點應該可以讓入門 的新手很快速知道自己應該使用的正確壓力,建議搭配此類 氣壓前叉的全避震車,如果後避震器也是使用氣壓方式,應 該也讓各車款後避震器對應體重壓力的磅數,以刻度的方式 呈現在明顯之處,以方便使用者隨時檢查。

橢圓造型已成風潮

前叉外管增加了額外的強度以及略微輕量化的重量,是改為橢圓形之後的效果,目前也有多家廠商使用此造型, 將加厚的部份移向前方,把無影響強度部份的管壁削薄,而 整個重新設計過的SID及Judy系列看起來清爽而有效果。新 款的Pure系統,一款較輕量版的阻尼系統將增進二級系列如 SID Race、Duke SL的避震效果,Pure獨立分離出作動活塞,這可預防微小的空氣氣泡進入液壓油內部而造成乳化,而阻 尼的負氣壓行程充氣孔改為方便使用的法式氣嘴。

BOXXER表面新處理

2003年的BOXXER將分別為World Cup、Team、Race三級。其中頂級的World Cup行程七吋、重量2.88公斤,彈簧調整使用Dual Coil預壓調整,阻尼(Damping)調整:使用新款HydraCoil2系統,強調有更順暢的調整,回彈可調整,並有 高速及低速的壓縮(Compression)調整。在外觀方面使用一體 成型的鎂合金外管,雙肩蓋為鍛造鋁合金,而前叉內管則採 用32mm的Easton Straightwall管材,加上表面鈦合金氮化的滑順處理。

而Team版本幾乎具有與World Cup相同的特點,僅在前叉內管的表面處理有所差異,而Race版本則具有6吋或7吋 的All Travel調整功能,前叉內管表面也並未作鈦合金氮化處理,也無高、低速的壓縮調整。

PILOT系列平價登場

ROCKSHOX也推出一款較平價的Pilot,其使用單一的彈 簧加上氣壓彈簧,讓單一的避震前叉符合騎士們多樣的調整 要求,其本體使用SID的叉腳,鋁合金的前叉上柱,而其行 程可由內部更換塑膠墊片達到80mm至100mm的行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