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編輯部 ![]() 有鑒於老齡化人口越來越多和環保的考量,日本早在幾年前就積極研發電動自行車, 從山葉PAS問世後,其它主要機車廠也相繼加入生產電動自行車的行列,所以這幾年在歐、 美、日和台灣自行車展會中,電動自行車、電動助力車與休閒用車也逐年增加,雖然電動車 具備低污染的優勢,但由於在技術突破與價格方面尚未能符合消費者的需求與期待,這幾年 在市場銷售方面出現遲緩甚至滯怠的現象。 對電動自行車而言,時速24公里的限制可以避免飆車的情形發 生,因為它不像機車容易衝速,對老年人在速度上的掌握和安全都較有保 障,而且免牌照稅,也不必戴安全帽,這些對電動自行車的未來都是利多 的,假如能克服電池的技術問題,對電動自行車將是一大突破,因為環保、 老人問題都是今後要面對的,不管騎的人、生產者都要對此新技術、新產品多加了解和認識,如 此才能使電動自行車真正成為生活中的代步良伴。 電動自行車發展沿革 電動自行車起源自1895年,不過當時徒具基本概念,直到1932年才由荷蘭飛利浦公司推 出系列產品上市,但因為當時的技術水準不足,且消費者認知有限,不久便在市面上消聲 匿跡。直到1990年,台灣中廣公司首先投入生產Elebike電動自行車,主要銷往日本,而在這 期間,日本機車和自行車製造業面對外來進口壓力不斷加大,不得不設法在市場上尋找一條 生路,1993年YAMAHA將電子零組件與自行車結合,推出大受歡迎的PAS系列電動自行車。 台灣繼中廣公司在1990年投入生產Elebike之後,美利達公司的風雲產品-萊電車PEDCON 電動自行車亦於1996年正式上市,自行車業龍頭捷安特也隨後在1997年推出Lafree電動自行 車產品。台灣電動自行車業一直呈現與時俱進的傲人魄力,之後還陸續有多家廠商加入電動 自行車的開發行列,包括菲力、泰億、科理、愛地雅、龍通關、高瑋、伯佳、能特力、三 綱......等。 各國主要法令與現況 台灣的自行車產業結構以外銷為主要導向,隨著電動自行車在世界各地的發展漸趨成 熟,因此各國制定的相關法令,實是所有電動自行車產銷業者應當關注的重點,茲概略整理 如下: 大陸 電動自行車相關標準以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於1999年公佈的《電動自行車通用技術 條件》(文號GB17761-1999)為主,規定內容包括: ◎整車質量不大於40公斤。 ◎其構造和外型式樣與二輪自行車相同、一次充電續行里程可達 40~60公里,百公里耗電1度左右。 ◎必須具備腳踏裝置,由人力腳踏驅動時,30分鐘騎行距離不少於 7公里;電動驅動時最高速度不能超過20km/hr。 ◎電動自行車前、後輪的軸距不得超過1200毫米,中軸長度不得超過 200毫米。 大陸各省市的法令並未統一,例如:上海、昆明開放電動車上路;武漢、哈爾濱禁行 電動自行車;北京目前頒行臨時牌證,三年後也將全面禁行。大陸市場平均一輛電動自行車 的市價約人民幣2500~3000元不等。目前大陸地區電動自行車相關生產企業近 200家(含配套廠家),主要的品牌包括:大陸鴿、小羚羊、依萊達、千鶴、臥龍、倍特等族繁不及備 載。據統計,大陸電動車1998年產量為5.8萬輛,1999年為 14.8萬輛,2000年為29萬輛,2001年為58萬輛,但品質參差不齊,消費者 多所抱怨,電池的污染與回收問題也為人垢病。 日本 日本的電動自行車標準及法令基礎來自道路交通法。電動自行車的定義為:「以馬達 輔助人力的自行車」,所以日本只認可助動車。另外,關於電動自行車使用的人力輔助動 力也有規定: ◎車速低於24km/h,而且輔助動力和人力的比例,必須按車速分為「車速低於15km/h」與 「車速在15km/h及24km/h之間」二類。 ◎車速超過24km/h,輔助動力完全不再作用。輔助動力的比例從車子啟動到時速15km/h時, 和人力比為1:1,自15km/h起至24km/h助踩力道逐漸遞減,直至切斷助力。 至於規格標準則由等同全國產品安全委員會的單位制定及稽核。檢查要項包括: ◎電動輔助自行車(設計及功能配備)有關於一般自行車部分。 ◎電動輔助部分:助力比必須由公正的檢測機關驗證。 ◎產品製造品質的一致:品質控管系統透明化。 ◎結構不能輕易被變更。其中輔助動力的定義為:寣]P2-P1)/P1( 寣G動力輔助比、P1:曲柄的動力輸出,單位為瓦特、P2:車子修正 後的馬達動力輸出)。 目前日系電動車的驅動單元供應大廠主要有Yamaha的PAS系統:採用廠商有Panasonic、 Bridgestone、Miyata、MBK、Kynast、Sparta與Trek。Sanyo 的CMU-1後輪整合驅動系統,採Neodynium磁電馬達,主要採用廠商有 Hodaka、Yokata與Deki。市場佔有率方面,Yamaha、Honda與Suzuki佔了八成的市場。 歐洲 歐盟努力多年,但始終無法發展出統一法規,因此各國大抵依照共識,另外施行自定法 規。依照目前的共通條例,助動車(Pedelec)才能視為電動自行車,其最大持續輸出力道 250瓦,最高速度25km/h,必須有Type-Approval(類型批准許可)方能上路,不用安全帽與駕 照。 電動滑板車分有座墊與無座墊,有座墊視為自行車類:須通過安全檢查(TUV),強制 上保險牌,須有Type Approval(類型批准許可),最高時速:20或25公里,方可合法上路。 美國 各州之間的規定也沒有一定標準。較明確的條例為HR 2592,不過其中只對低速的電動自行車(Low speed electric bicycle)定義如下:「意指可以完全靠腳踏前進,而且有電動馬達 輔助的兩輪或三輪的車子,馬達少於750瓦(1匹馬力),170 磅的人騎乘於平面路段時,車子極速不超過20 mph」。 台灣 台灣是為自行車王國,相關產業自是政府重視的對象,對於電動自行車的規定十分明 確,詳見於CNS366自行車成車檢驗標準之中: ◎整車重量(含電池)不超過40kg。◎電池額定壓不超過48V。 ◎電動機(馬達)額定功率不超過400W。 ◎動力輸出:超過三秒不踩踏即自動停止供電。 ◎超速自動斷電:車速超過30km/hr自動斷電,或3秒內暫停供電。 ◎停車3秒即自動斷電。 ◎故障時、馬達失效時自動斷電。 ◎最高時速每小時25公里。 電動自行車分類與零件介紹 若依能源供給模式劃分,目前在市面上的電動自行車主要分為兩大類:全電動( E-Bike)與助動車(Pedelec)。全電動指完全依靠電力運作,而助動車則必須配合人力踩踏輔助 才供電,其發展以台灣、日本、歐洲為主。無論是全電動或助動車,其所搭載的助動系統裝 置不外乎電力來源-電池、驅動機械-馬達,以及電池充電所需之充電組件。以下先就動力 來源形式與相關概況加以介紹: 在瞭解電動自行車的動力來源後,我們必須進一步探討馬達和電池,因為無論是任何形 式的電動自行車,其性能始終取決於此,國內外廠商也一直不斷地在這二個領域中尋求突 破,以下就這二種零件加以敘述: 馬達 馬達依構造的差異會有不同的負載特性,目前比較常被運用在電動自行車上的馬達有: 繞線式附碳刷直流馬達、永磁式附碳刷直流馬達、無刷直流馬達以及感應馬達等。電動自行 車在馬達的動力性能上強調續航力、爬坡力、極速和起步加速性,而就品質方面則要求其操 控性、可靠性、壽命與價格等,概略歸納出幾項特性,請參閱整理表。 電池 至於擔任電動自行車主要動力供應來源的電池,目前較常見的有:鉛酸、鎳鎘、鎳鐵、 鎳鋅、鎳氫、鋅溴、鈉硫、鋰離子、燃料電池等幾種。請參閱整理表。 目前還有許多其它型式的電池,正由各國優秀技術人員積極開發中,未來都有可能成為 電動車輛電力來源的主流。 最近,工研院化工所成功與勁華科技共同研發,利用不織布應用在高功率鎳氫二次電池 (可充電式)中隔離膜的技術。勁華科技總經理曾文蔚指出,鎳氫二次電池量產後,預期可 降低目前二次電池三成以上的成本,減少50%電池重量、降低七成以上的充電時間、延長半 年以上的電池壽命,未來並可創造出至少卅億元以上的電動產業市場。 電動自行車 、電動混成機車、電動汽車等的成功關鍵技術就是二次電池,而電池隔離 膜正是電池的主要元件之一,目前台灣的電池隔離膜全仰賴進口,工研院最近成功研發出利 用不織布做為隔離膜材料,是國內二次電池製程技術上一大 突破,並可為不織布、纖維產業提供新的發展方向,提升產 品競爭力及附加價值。 台灣未來發展重點 根據台灣區自行車輸出業公會統計,電動自行車出口在 2000年達到第一個高峰,全年出口37,018台,出口值新台幣444,865千元。去年,電動自行 車的出口量減為19,462台,出口值為235,238千元,僅達前年之半數。今年上半年的表現更不 理想,出口7848台,比去年同期減少26.55%,出口值減幅將近45%。 業界分析,電動自行車市場的發展現況欠佳,主因在於價格過高、有充電地點與續航力 之限制,基礎環境尚有待加強,但他們普遍認為,台灣目前的技術已呈現領先趨勢,尤其是 電控系統與保護線路方面,品質已達國際水準,例如許多充電器產品,在充電完成自動斷 電、充電時間控制、涓流補電等各項技術都有長足進步。雖然統計數據顯示,台灣電動自行 車出口市場正在萎縮,但是扣除中國大陸,全球每年對於電動自行車仍有40萬台左右的需 求量,長遠看來,台灣廠商仍有相當大的機會搶佔一隅。 未來的電動自行車市場勢必有一番激鬥,如何掌握消費者的需求將是致勝關鍵,在頗令 消費者怯步的價格、整車重量、使用簡易性方面進行改善,也是各製造商必須推陳出新的重 點。以下就可行之道簡單分析供業界參考:
![]() 2. 產品功能升級、簡化:針對各種消費年齡層的需求及喜好進行造 型、色彩、性能的開發,一直都是廠商求新求變的重點。時至今日,電動自行車 發展出多段變速、易拆裝攜帶的電池、殘電器。其它如省電、高續航力,甚至是防 盜系統,幾乎成了基本功能要求。 3. 輕量化:由於電池這項關鍵零件佔去電動自行車整車重量一半以上,雖然重 量控制在40公斤以下,但對於婦女及老年人仍是相當大的負擔,影響其消費意願頗 鉅,所以目前的重點工作應放在高容量、循環壽命長以及輕量化的配套電池,並以此發展更適合主要 消費群的電動自行車。 4. 低價化:目前的電動自行車內銷單價多在2萬元上下,民眾普遍認為仍有降價空間。 業者表示,如果銷售量能大幅提升,將單價壓低至1萬元左右應不成問題,消費者的購買慾 可望大增。 規格不來電 傷透你我心 台灣在發展電動自行車方面,始終淪於各自為政,多家廠商所開發出來的產品,無論是
在輪圈尺寸或是電池規格、充電形式方面,多半是自成一格,彼此之間很難達到一定的相容
性,徒然造成消費者在維修保養與充電上的困擾;試想,若於騎行途中電力耗盡,卻又礙於
充電站供應之充電器與愛車規格不合而無法使用,消費者又怎能放心購買電動自行車。所
以,電動自行車業者之間也應當試著放下自我保護的成見,為整體產業的未來前途著想,促
成電動自行車的普及之餘,也將為自身帶來更多的利潤。
電動自行車分類
馬達分類與優劣比較
各型電池比較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