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林長緯
管料的加工具有相當大的彈性,因為這種物料具備縱向與橫向的強大應力特性,加上中空形式能作套接、組 立的變化,無論針對任何種類的產品,都能達到極佳的成果。 穩定獲利不貪心 從小就進入自行車業當學徒的銘輝負責人楊儒銘先生,於 1989年創業之初,便一直從事管料加工,包括前叉豎管、三 /五通等半成品的生產,大體以OEM為主。1991開始自行研製產品,隔年更透過廣告 推展行銷,慢慢地與貿易商接觸,逐步展開間接外銷。1999 年自埔鹽舊址遷入目前位於溪湖的廠房(廠房與辦公室合計約佔 地380坪)後,開始針對把手、折疊器,電動車,運動器材、花園工具(例如澆花 用水管)等展開多元化生產。目前仍以半成品的前叉豎管與三 /五通等車架零配件為生產大宗,行銷地區主要分佈於東南亞。 前幾年,滑板車的市場需求量激增,銘輝也趕上這一波潮流, 但是因為太多人搶食這塊大餅,所以很多跟風的廠商都像陷入流 沙的螻蟻一般,落得血本無歸的下場,所幸銘輝的腳步穩健並堅 守本業,不貪圖近利的想法讓銘輝得以在多數人都賠本的情況下力保 不失,甚至小發利市。 外移必備「四本」 面對台灣廠商大舉外移,楊先生平日也常就此一問題與友人閒聊, 幾多交流後獲得了一個概念-四本哲學:到外地投產設廠希望能有所成就,條件其 實相當簡單,只要在事前準備好「四本」即可,所謂的四本包括投資必備的「本 錢」、能確實掌控公司營運的「本尊」、融入當地環境必行的「本土化」和獨具自 我風格的「本業」,若缺乏四本中的任何一環,相信任經營之神也無法順利發展。 楊先生表示,銘輝不出走的考量是因為訂單多為少量多樣,根留台灣的生存之 道是廣面操作,不過他個人只求安逸,聽來或許有點消極,但是這也是銘輝之所以 能在台灣市場堅守一隅的緣故;面對不景氣的大環境,他採取與時俱進的態度面對, 配合多跑道的經營模式,讓日漸萎縮的前途隨著不斷拓展走向而日趨開闊。現階段 雖然只能不斷跟隨潮流,但相信必定能在另一波景氣高峰再創榮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