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ida XC Mission Elite

美利達獨創LRS低槓桿比設計全避震車

圖、文◎編輯部


2003年版的LRS特別徵詢多數車手的使用習慣,將行程調整孔位 改為較實際的60、80mm

密封式轉點能讓避震系統免除因異物入侵所導致的作動不順暢

以鋁合金7005打造而成的車架主體

特殊轉點設計,搭配新開發的後避震器,避震反應相當靈敏

信大家都知道,在cross country(XC)越野登山車賽中騎全避震車無疑是自討苦吃,贏得比賽的機率更是 微乎其微,但是這項通識卻在2002年7月於加拿大Grouse Mountain舉行的世界盃巡迴賽中,被美利達國際隊(Team Merida International)的選手打破了!這名德國籍的選手Sabine Spitz(莎比史必茲)就是騎著美利達的LRS避震車(車款代號: XC Mis-sion Elite/XCM依利特)贏得該次的世界盃冠軍!而莎比的勝利更讓自己順利登上 2002年終世界排名第一的寶座。

世界冠軍的成績充份顯示出美利達LRS避震車的卓越性 能。的確,這一款革命性的全新車款,就是因為配備了美利達 顛覆傳統的全球專利設計:Low Ratio Suspension低槓桿比避震系統,所以才能在世界盃中有如此亮眼的表現。

提出LRS原始構想的德國籍設計師Juergen Falke,目前擔任美利達公司的產品經理,美利達最新推出的XC MISSION ELITE就是由他和美利達台灣R&D團隊共同研製而成的代表作。

解開傳統避震器的問題點

開發新品除了憑著過人想像之外,另外也必須借助於過去的經驗。美利達在設 計出這套LRS避震系統之前,為了讓避震性能超越傳統後避震器,所以一開始便 就不同型態的後避震器進行缺點瞭解,試圖以避開所有缺點的方式讓新品趨於完 美。後避震器需要依個人體重進行「預壓」(preload), 但是不論油壓或氣壓,要適當地調整都相當困難。

就油壓式避震器而言,考量到適當的預壓調整時,同一個油壓避震器頂多只適 用於體重差異在15公斤以內的人,換言之,買油壓式的避震車實際上第一點要注 意避震器是否適合自己的體重;況且其彈性特質相當線性,避震性能隨著騎乘時間 越長而越不理想,另外,彈簧過重的老問題同樣一直無法克服。

至於高級車較常用的氣壓式後避震器也是問題多多,雖然重量較輕,但很容易 漏氣,難以精確調整到所需的預壓值,如要打氣則需特製的高壓打氣筒,光是維護 問題就已經讓人望之怯步,其避震性能也同樣不一定能達到理想。

結合多種避震型態 性能臻於至善

美利達所開發的這一組LRS後避震系統中,最重要的便是其中的避震器主體, 在這一根細長的避震器中,以三段式的設計結合了氣壓、油壓與彈簧的優點;氣壓 調整容易,只需4~8atm即可;另外,內部配合氣室分隔與壓力相當的特性,在使用 上不必擔心會有漏氣或滲油的現象產生,維修週期比一般避震器寬鬆,加上選配性 的鋼簧,甚至可讓氣壓低到1.5~3 bar的水準。

LRS v.s. Brain by Daniel

基本上兩者都是「低壓縮比設計」(LOW COMPRESSION RATIO),避震器與避震系統的配置也都一樣。不一樣的是,LRS是單純的「四連 桿形式單搖臂設計」(後方轉點在座支叉上),而EPIC是純正的「四連桿HORST LINK設計(後方轉點在鍊支叉上),兩者形同而意遠;另外, EPIC上有個「BRAIN」智慧型油壺可判別地上所傳來的震動以決定「鎖住」或「打開」後避震 器與否,LRS的油路則是永遠打開作動中。

目前市面上的避震車架幾乎都是高槓桿比(high ratio)的設計,在這類車體結構下,縱使搭配再神奇的連 桿系統也永遠擺脫不了種種老問題。為此,美利達捨棄了目前的主 流設計,特別參考一級方程式賽車的超低避震槓桿比,以目前同類產 品中最低的槓桿比(趨近於1:1),徹底打破避震車設計的定律與宿命。當全世界 大多避震車都患了中看不中用(真的很重)、難以有效調整與維護、對車體破壞 性大、整車太重的通病時,美利達的LRS避震車卻一下子解決了所有問題,超輕量 化與解決能量損耗的問題不說,避震性能更是變得靈敏無比,而且調整與維護不再 棘手;同樣讓行家印象深刻的是,一般避震車側向剛性不足的老毛病也不見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款LRS避震車的2003新版,在行程調整孔位的安排上, 特別根據選手們的需要縮減為二個(60、80mm),比起2002 年版本(55、65、75mm),使用起來更實際一些;而其密封 培林的設計,同樣讓許多連桿避震系統望塵莫及。無論您是原單避震車愛好者,或 者是越野狂熱者,相信這款設計精良、堪稱頂尖的美利達XC Mission Elite,絕對能在穿越林野的騎乘中為您帶來最大的樂趣與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