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於與眾不同

於產能過剩、競爭激烈,海外設廠、購併重整、策略聯盟、共同開發、資 源整合等國際分工模式,已成為全球自行車產業的必然發展趨勢。面對低價競爭威脅,台灣 唯有具備自主研發設計能力,推出具差異化的高附加價值產品,才能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繼續 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企業要生存,可以採「以量取勝」的低成本策略,或選擇「創新、高品質」的差異化策 略。但最糟糕的一種,就是不上不下的「卡在中間」。過去,台灣自行車產業的榮景乃是因 為時運加上後無追兵;今天,台灣產業的困境在於大陸和東南亞國家的崛起,使我們已漸漸 被逼迫到一個「卡在中間」的位置。如何破局而出,大家都在高唱「差異化」,然而怎麼個 差異化法?說的出所以然的不多。

所謂差異化(Make a difference)的概念,就是去思考別人不會做而我會做、別人不敢做而我 敢做、別人沒想到而我先想到,或是別人還沒做而我先做的事,包括在生產、設計、服務、 行銷等環節上,都要敢於與眾不同,才能出奇制勝,但重點是這種差異化要能真正為企業創 造利基與利潤才有意義。根據天下雜誌的調查顯示,經營企業最重要的能力,首推「創新能 力」與「前瞻力」。的確,在瞬息萬變的競爭中,大家唯有不斷創新,才能脫離低價競爭的 漩渦,除了產品要永續創新,在策略、技術、服務、行銷上的推陳出新也很重要,如此才能 永保「領先」。

價格競爭一直以來都困擾著每家企業,面對競爭對手打破行情的報價,以及客戶強勢要 求降價時,總是令人既無奈又無策。今年在作TBS採購年刊時,我們的感觸特別深,我總覺 得,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原則與堅持,降價不見得有利,若貪做 而造成沒有合理的利潤,甚至影響出刊後的發行與服務,根本 毫無意義,也無法向廣告主交代。再者,價格問題祇是一種 藉口,降價策略短期或許可以贏得生意,但長期來看,卻存在許多危機,也會侵蝕公司的 利潤。畢竟生意不是只做一次,所以不該爭一時。唯有「敢堅持、眼光遠、格局大」的企業 才能撐最久。此外,要計較的應該是產品所能提供的各種價值,畢竟一分錢、一分貨,沒有 合理的利潤,哪來令人滿意的行銷宣傳與售後服務?大家應該都明白,過低的價格只會減少 產品所能提供的品質與附加價值。怎樣才划算?相信大家心裡都有答案。

美國第一大電腦公司DELL的信念是「凡是做不過別人的,我就不做;只要是我決定要 做的,便要得第一。」這是非常重要的經營策略及信念。這也就是所謂的 核心競爭力,唯有全心全意專注於本身最在行的事,並全力發 揮,企業才有贏的「本事」與「機會」。就像打高爾夫球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必須找一個最 佳的揮桿擊球點,才能把球打得又高又遠,這個點稱為「甜蜜點」 (Sweet Spot);同樣地,企業在面對全球化的競爭中,也必須先找出這個 甜蜜點,才能成功出擊。

追求永續經營,「挑戰困難 、突破瓶頸 、創新價值」是大家必須共同努力的目標。走在十字路口的台灣與大陸自行車企業,不管選 擇哪一條再出發的路,都會是一項艱鉅的挑戰,但可以肯定的是,「要活就要動」,站在 原地不動的企業,註定沒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