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張壽生 Q:就我們所知,您是以手工編製輪組及生產鋼絲的 WheelSmith公司的創辦人,可否談一下您的經歷? A:我創辦了WheelSmith這家以手工編組輪組聞名的公司,我 曾經為奧林匹克選手、職業車隊及頂尖的選手組裝他們所使 用的輪子,並且教授過上千名機械師對於輪子的組裝,同時 也針對輪子這個領域寫了一些論述;目前擔任世界各地輪組 生產廠商的顧問以及研發小組,但大部份的時候,我對於使用輪子更有興趣。我從去年 九月左右開始與FSA共同執行輪組系列產品線的開發。 Q:您加入FSA團隊的時間並不長,但是卻能在此次車展中推 出三款輪組,可否談一下整個計劃的配合情況。 A:FSA從去年第四季才開始著手輪組系列的產品,趕在第一 季就可以推出三款成熟度非常高的成品,主要在於FSA內部 運作非常積極且有效率,原創的構思能夠執行,而遇到問題 時的回應速度也非常迅速,我從未看到這麼積極的效率,這 也是FSA在短時間內可以推出三款成品的關鍵。而這三款輪 組的設計並沒有什麼取巧之處,可說非常的基礎,由於FSA 在輪組的領域是新兵,藉由這三組的經驗,可以讓企業內部對於輪組的設計、製造有 更深入的概念,真正與市場有區隔特色的產品預定會在今年 美國展左右推出。 Q:在未來輪組的材質方面,碳纖維是否將會成為新的潮 流,而您對於碳纖維材料用於製造輪組的看法如何? A:此次的車展中可以看到非常多的碳纖維產品展出, FSA也推出許多碳纖維材料的產品,碳纖維將會是自行車界材 質的新潮流,輪組可能是比較後期才能普遍應用碳纖維的部 份。從碳纖維材質製造輪圈來看,相當類似於木頭製的輪圈,輕量且兼具適度的彈性, 那是在鋁圈、鐵圈的時代之前普遍被應用的材料,現在透過 先進的技術,把輪圈最原始所需要的特性找回來,同時再增 添其剛性,這將會成為從高階普及至一般的一股潮流。 碳纖維材料使用在輪組上的特性是更加安定並且易於控 制,在許多的撞擊測試中,合金類材質的輪圈反而顯得不易 控制,由於金屬素材的晶體在成型中的弱點形成了應力集中 區,但這個區域隱藏在那裡?其實是不穩定的;但碳纖維的 成形過程中在這方面的控制反而顯得比較好。 Q:您對於未來輪組的發展有什麼樣的看法? A:輕量及慣性的兼顧逐漸會被克服,剛性中不失去彈性的 要求也會被重視,而簡單化應該是一個很大的訴求,也是自 行車的中心,沒有人喜歡複雜的東西,廠商也必須絞盡腦汁 在提昇產品效果時還必須簡化產品。一些技術也可能會打破 籓籬而交叉應用,譬如說,公路車碳纖維一直有煞車皮磨耗 輪圈的問題,但是未來可以考慮運用登山車的碟煞去克服碳 纖維輪組的缺點,當然這些在車架規格以及競賽條例上都必 須達成共識。 Q:公路車輪胎內的壓力高、空氣量少,真的能夠與登山車 一樣形成無內胎的潮流嗎? A:公路車輪組要追求使用無內胎之前,我們反過來想一想 登山車為何會開始使用無內胎?其實登山車的無內胎概念類似於公路車的管狀胎 (Tubular),也由汽機車的經驗得知可行,加上登山車的胎寬 的確會有內胎磨擦及傳達力量時產生損失的問題,因此登山 車在使用無內胎後的騎乘效果提昇了相當高,因而成為一股 潮流;但是公路車要克服胎壓高而不能漏氣減壓的難度是相 當高的,若是沒有很高的穩定度,對於使用者都是風險。事 實上公路車的管狀胎系統已經可以達到高效能與高穩定度的 要求。 Q:在輪胎的搭配上,您覺得會有怎樣的突破? A:事實上,目前登山車使用無內胎的情況,仍以競賽用途
居多,因為在競賽中最講究的是效果,即使有穩定度上的風
險,選手還是會去嘗試,選手萬一在比賽中發生破胎或漏氣
的情況,仍然必須以內胎去處理,因為無內胎在充氣是一個
問題,而且選手不可能背著備用的外胎作為替換,因此可說
是一次性的效果。公路車的管狀胎部份也是一樣,這些高效
能的輪胎若能夠降低破胎機率,即使安裝的過程比較麻煩,仍然會有更多的人願意採
用,也許輪胎材質的突破會是自行車下一波的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