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張壽生



Time踏板在歐洲公路的專業競賽場上,有著相當高的知名度及市場佔有率,其最出名的設計是將踏板的踩踏高度 (足部與踏板軸心頂面的距離)縮小至最低,由於Time一開始的凹槽固定機構是在軸心前後, 且低於軸心位置,因此若搭配專用鞋時,鞋底面可直接接觸踏板面,而一般的踏板 則是由鞋釘面去接觸踏板面。Time強調這樣的接觸對於踩踏力量的傳達更直接, Time踏板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縮短了踏板至齒盤的距離(Q-factor) ,這針對專精的選手是很重要的要求,早期由五次環法冠軍英 杜蘭率先使用短軸的職業版本踏板,後期的Time則全面改用這一款短軸設計。

雖然Time踏板在專業選手群之中有著極佳風評,但是輕量化仍然是選手所要求 的大前提,因此Time也必須在保持機能的情況之下進行瘦身計畫, Impact於是誕生。同樣採用短軸設計的Impact,在安裝上需使用 6mm的六角扳手由曲柄內側鎖入,由於踏板緊靠齒盤曲柄,若你使用 Shimano之類的中空曲柄,其本體較為肥厚,鞋子很容易摩擦而刮傷曲柄。但 Impact的設計也考量到這個問題,因此橫向的Q-factor作成可調整的設計,以避開此問 題。在踏板高度方面Impact成功保持了7mm的貼近距離,並且將重量壓低至一對 踏板僅有240公克(鈦軸心、鎂合金版本),比極簡化的打蛋器 (Egg Beater)踏板僅重50克,不過Impact的踩踏面積是打蛋器的倍 數之多。

而Time踏板的鞋釘搭配仍然是一大弱點,特別是分成前後兩邊形式的鞋釘,遇 上弧形較大的鞋底時,必須使用更長的螺絲才有辦法固定,因此建議還是使用其專 用的鞋款,如Time或鞋底為TBT製造的鞋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