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只用在太空梭、飛機、F1賽車等頂尖科學技術的碳纖維產品,在這幾年來, 慢慢地應用於一般民眾的日常用品中,除了在運動器材上的大量採用,近年來在自 行車零件的應用上也日益普及,在輕量化的工程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就讓我們 來瞧瞧碳纖維到底有什麼奇特之處。 圖、文◎編輯部 在複合材料的大家族中,纖維增強材料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自玻璃纖維與有機樹脂複合的玻璃鋼 問世以來,碳纖維、陶瓷纖維以及硼纖維增強的複合材料相 繼研製成功,性能不斷得到改進,更帶動起複合材料的蓬勃發展。
常見的複合材料包括有:玻璃纖維、克維拉纖維、碳纖維、碳 化矽纖維與硼纖維,本篇主要討論的碳纖維主要是由碳元素組成的一種特殊纖 維,另依其含碳量多寡而分成不同種類,一般都在90%以上。碳纖維具有一般碳素材料 的特性,如耐熱性佳、耐磨擦、耐腐蝕及可導電導熱等多種特性;但與一般碳素材料不 同的是,其外形有顯著的各向異性、柔軟、可加工成各種織 物,沿纖維軸方向表現出很高的強度。全球碳纖維生產公司 以日本的東麗、東邦及三菱三家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半數以 上的公司最知名,而台灣方面則以台麗公司為代表。
碳纖維可依其每束纖維所含的根數多寡分為1K、3K、6K 、12K......依此類推(K代表一千的意思)。3K是指一條碳纖維束由 3000條碳纖維絲所組成,再由這些碳纖維束織成碳纖維布,它們之間只有重量上 與表面紋路的差別,強度上並沒有太大差異,現今的自行車 碳纖維產品,大多使用3K的碳纖維束。 碳纖維原料,除了纖維外,就屬用來包覆纖維的樹脂最為重要。樹脂最主要有下列 兩種功用:一、固定纖維;二、受力時,將應力轉移至纖維。所以說,碳纖維與樹脂之 間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就如同蓋房子的原料,碳纖維 絲是鋼筋,水泥則為樹脂,以樹脂包覆著碳纖維,才會產生 硬度相當高的的碳纖維產品,兩者缺一不可。樹脂可分為兩 大類,熱固性樹脂與熱塑性樹脂,在製造碳纖維產品時使用 最頻繁的,應屬其中的熱硬化環氧樹脂。
許多人都將碳纖維產品當作夢幻逸品,由於價格因素的影 響,讓碳纖維製的產品總是凌駕於同類型其他材質商品,居於 最高位,也因此讓消費者望之卻步。碳纖維產品有硬度高、重量輕、彈性 佳、耐腐蝕等優點,但它也存在著膠著性不佳、延展性不足、製程費時的缺點,不過近 來碳纖維製造商因應不同產品而有不同纖維角度設計,透過 利用不同特性的樹脂(如:韌度高的樹脂或是硬度高的樹脂 ),漸漸改進碳纖維受衝擊斷裂的情況。 再者,而碳纖維還有一個很大的瓶頸,那就是環保的問
題,現在碳纖維產品所利用的環氧樹脂,為熱固型的樹脂,
以此成型的碳纖維製品,如同千年老妖一般,永遠不會腐爛,基於這樣的特性,讓碳纖
維產品亮起了環保方面的警訊,而另一種熱塑型的樹脂,所生產出來的碳纖維產品,雖
然可再溶解重新製造,但其強度與硬度皆不足,目前並不常
使用,所以碳纖維產品的回收與再利用,變成了不僅是生產
工廠,也是碳纖維使用者所要注意的問題之一。
碳纖維產業屬於勞力密集的產業,需要大量的人力,而 且人員的素質在製造過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此外,纖 維製品大多會引發人體皮膚過敏,而且工作環境也常暴露在 微塵中,所以碳纖維工廠必須相當注重員工的各項保護措施。由於樹脂的因素,氣候對 於碳纖維的製造也具相當大的影響力,台灣較潮濕的海島環 境對於碳纖維的品質就有些許不良的影響,所以相對於言, 在台灣要製造出良好的碳纖維,工廠的設備相當重要,需要進行嚴苛的環境控管,只有 在恆溫與對等溼度都達到標準的狀態下,才能造就完美的碳 纖維產品。
台灣因為運動器材的研發,造就了碳纖維工業的發展,許多廠商先行投入製作碳 纖維網球拍與高爾夫球桿、球頭,促使碳纖維工業在台灣起 飛;另一方面,台灣在運動器材方面的長足進步,也同樣帶 動了本土碳纖維製造技術的精進,從運動用品、自行車相關 產品、醫療設備、汽機車設備到日常用品,都可以看到黑色 碳纖維的蹤跡。台灣自九二一震災發生後,結構物補強需求 大增,碳纖維貼片補強鋼筋混凝土結構物技術大為盛行,利 用強化纖維貼片(纏繞)對建築物的裂縫加以補修,這種新式補強方法具有重量輕、 強度高、耐腐蝕、施工簡單迅速、工期短,施工成本低等優 點,且由於補強施工快速可適用於各種形狀樑柱結構,並具 有可在狹小空間內施工等特性,恰能彌補傳統工法的不足,以高效率及低成本的特性,為碳纖維材料找到一條新出路。
製造碳纖維產品時必須注意如何控制產品的再現性,所
謂再現性,即代表在碳纖維產品的製程中,第一個成品必須
跟最後一個都一樣,而兩家不同公司所生產出來的碳纖維產
品也要相同,意思就是必須嚴格控制碳纖維產品的品質。目
前台灣並沒有用以規範碳纖維產品所需強度與特性的明確標
準或法規,一切端看各家廠商對產品的要求與規定,或依照
客戶的標準來製作,維持碳纖維產品的品質,變成製造廠商
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因為碳纖維公司既是生產者,又是監
督者,品質尺度的拿捏必須相當精準,因為台灣在發展碳纖
維產品初期,曾經出現相當嚴重的品質不良問題,造成大眾
對碳纖維產品的不信任感,導致碳纖維工業沉寂了一段時間,如今碳纖維工業復甦,各
廠家更應該小心謹慎地來維持這個成果。而碳纖維產品是否
可應用於新科技或新製程,也值得所有消費者靜觀其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