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擁有八十餘項產品產量居全球之冠,世界各國製造業仍持續往中國移動。中國廉價的土地與勞動力,預估在未來十年內仍可源源不絕地供應,但中國生產的產品種類少、附加價值及技術含量低,卻也是不爭事實。大陸工商聯主席經叔平指出,十九世紀六0年代前後,英國製造業產值一度佔全球的二0%,當時英國確實是『世界工廠』;但目前中國製造業產值,僅佔全球的五%,中國現在還談不上是世界工廠,而只是『世界加工廠的一個生產車間』。
  商機有多大,相對的風險就有多高!有意進軍大陸市場的業者,首先必須清楚自己的核心優勢為何?有多少資源?市場有多大?現在才進入大陸還能否生存?企業進軍大陸,先前的評估非常重要。

 

整理報導◎陳柏如


1987年台灣開放赴大陸探親後,兩岸經貿交流開始日趨頻繁,加上大陸地區挾充沛低廉的資源及勞力、文化語言差異小的優勢,更帶動了台灣產業赴大陸投資的熱潮。台灣過去的經濟優勢建立於快速且彈性的製造
體系,然而隨著生產成本逐漸提高,台灣一向賴以為生的製造優勢漸漸流失,為了尋求更低的生產成本與就近市場,企業前進開發中國家設廠投資已成為一股無法阻擋的潮流,而中國大陸同時擁有資源與市場,可說是台灣邁向國際、立足全球的一個重要踏板。

大陸市場將以驚人的速度成長
台商在大陸投資經營最常遇到的問題(表一)
1.員工捲款潛逃
2.產品被仿冒
3.與合作中方發生糾紛
4.發生勞資爭議
5.被環保局罰款
6.台幹發生人身安全
7.被勞動局罰款
8.被員工舉報
9.驗資註冊資本不足
10.被海關查廠罰款
11.內銷帳款收不回
12.發生土地買賣糾紛
13.稅務局要求補稅
14.員工偷竊公司物品
15.海關電腦當機影響報關
16.被要求不樂之捐
17.報關員違法造成公司受罰
18.員工離職竊取公司商業機密
19.外匯管理局要求限期匯進不足的外匯
20.各地海關對商品品名及稅則編號不一而被罰款
21.工傷糾紛

  對於21世紀最大內需市場、也是世界各國爭相搶進的舞台『中國大陸』,目前正加速建立企業管理與市場競爭機制,並扶持私營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台商在經營大陸市場無不苦思該如何有效開拓內銷通路與活用行銷策略,才能有效面對激烈的競爭與新合作方式。一位在大陸打拼了近九年的台商就有感而發,中國大陸會把所有好的東西都吸進來,會有很強烈的決心要把這個國家的水平整個推上去,是因為大家都想現代化,大家都渴望與國際接軌,所以整個推動的力量就很可觀。
  中國大陸具有供需潛力,且是製造的生產基地及行銷的內需市場,因此全世界業者都看好此一市場的發展潛力。有人比喻,大陸市場猶如未爆開的玉米粒,在加入WTO之後,WTO可以把玉米粒爆開成為玉米花,可預見未來大陸市場的規模將以驚人的速度成長。面對這樣快速的改變,大家必須要知道機會在哪裡?該怎麼準備?如何拿捏正確的投資地帶在哪裡?而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沒有解讀資訊的能力,那麼在經營大陸內銷市場是相當具高風險的。

事前需做謹慎投資環境評估

  挾13億人口的大陸內銷市場,已成為全球企業必爭之地,但經營管理上的問題又多又雜,真正賺到錢的人不多,台商在大陸地區投資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幾乎每個台商都嚐過失敗的經驗,即使目前成功的台商,其光鮮亮麗的成績背後也都是經歷過各種失敗的經驗才換來的。很少台商在大陸投資一開始就一帆風順,其原因在於台商不瞭解大陸的法令、不瞭解大陸官員說話的真正含意、不瞭解與大陸大大小小的機關打交道的方法、不瞭解如何管理大陸員工、不瞭解大陸市場的信用環境、加上對大陸投資的風險評估不夠深入。台商在大陸投資經營管理最常遇到的實務問題請見(表1)的整理。
  在營運過程中對台商造成影響及困擾的大陸機關包括:海關、稅務局、勞動局、外匯管理局、工商管理局、環保局、外經貿委、動植物商檢機構、國土局、公安局。其中,又以海關對台商經營造成的困擾及不利是最大的。因此,廠商在進行大陸投資評估時,應將當地政府機關的辦事風格及作風列入投資環境評估的重要考量。根據調查,在深圳、東莞地區投資的台商對當地海關的作業最下滿意:而在北京及天津地區投資的台商對當地勞動局最不滿意,特別是針對員工社會保險的要求及工傷認定與工傷待遇給付的標準。
  此外,外銷導向的廠商遇到海關問題特別多,台商若屬於外銷型的廠商,在選擇投資地點時必須加強對當地海關環境的評估。此外,為了規避稅務局要求台商補稅所面臨的問題,建議台商平時必須依據《會計法》的規定執行相關會計作業,並建立帳冊,以減少稅務機關查稅的機會。此外,內銷帳款收不回及產品被仿冒一直是台商拓展大陸市場的最大致命傷,欲將市場做大,就會面臨賒帳的問題,建議大家必須保守經營,寧可生意做小一點,也下要因為貪做而『賠了夫人又折兵』。

生存競爭比台灣嚴苛

  常常台灣媒體所刊登的大陸經驗,都以台灣上市的大公司為例,這些企業投資大陸是坐『豪華頭等艙』,地方官員將他們奉為招商的活樣板,遇到投資問題時,也會熱心協助。反觀許多台灣中小企業,坐的是普通的『經濟艙』,容易被表象所蒙蔽,一開始又摸不清楚法令規定,因此吃虧上當是常有的事,卻也只能啞巴
吃黃蓮,所以台商要投資大陸,真的必須先詳細評估潛在成本再行動。
  為了低廉勞動力,台商移植了台灣的加工出口區和產業鏈,把大陸變成全球最大的加工出口區。這十幾年來,台灣的自行車、塑膠、紡織、鞋業、印刷、機械零件、資訊電子製造業等接踵前往大陸設廠,早已在大陸自成好幾個龐大的產業供應鏈,而『就地生產、就地採購』已經成為趨勢。企業在大陸無限制的設廠量產、過度擴張,造成供過於求、削價競爭。而同質性廠商不斷增加,資源重複投資,產品供過於求,相對也提高了採購商的談判籌碼。據台商表示,過去在台灣,採購商往往在出貨前一個月就下單,但是在大陸,離出貨不到10天才臨時下單是常有的事,lead time(交貨時間)愈來愈短,急單愈來愈多,價格愈拼愈低,利潤愈來愈薄,顯然台商在大陸所面臨的生存競爭比台灣更嚴苛!這十多年來台商到大陸設廠,不但將產品、製造與技術經驗轉移至當地,也培植出不少優秀的當地幹部人員,但同業間挖角嚴重、員工忠誠度不足,甚至員工熟手後自立門戶打對台的情況不勝枚舉。一方面廠商深知管理人才本土化的重要性、因此積極培訓本地幹部,一方面廠商又頭疼幹部流動性的問題,之間的輕重拿捏,業者還有待琢磨,但本土化是一定的趨勢,遲早都要實行。

沿海消費潛力比擬兩個美國

  根據國際貨幣組織(IMF)的估計,2002全球平均實質GDP成長率為1.7%,2003年為2.5%,然而中國大陸卻仍維持7.5%及7.2%的成長率,是全球少數高經濟成長的國家。大陸擁有近13億的人口,是美國的四倍多,如此龐大的潛在需求隨著其經濟快速的成長而逐漸顯露。IMF統計2001年大陸平均每人GDP為910.8美元,若僅單看沿海開放城市,則平均每人GDP已達2,551.2美元。在消費性支出的部分,2001年沿海開放城市平均每人全年消
費性支出已有6,353元人民幣的水準,且以每年7%的速度成長。不過以台灣的經驗來看,目前仍不是該地區人民所得與消費快速成長的時期。目前沿海城市人民的所得水準與1981年時的台灣相似,但台灣人民所得在1987年以後成長速度加快,該時期的人民消費性支出以每年13.67%的速度成長。因此,一旦大陸沿海城市地區人民的所得提高至可購買汽車、消費性電子等商品,使消費性支出成長率大幅提昇時,將會邁入大量的消費需求時代,以目前的人口估算(不考慮人口成長),屆時一個沿海地區將是兩個美國的市場。

大陸三十一個省份一覽表(表2)
直轄市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慶
黃河流域 山東 甘肅 山西 河南 河北 陝西
長江流域 浙江 四川 江西 湖南 湖北 江蘇 安徽
珠江流域 福建 廣東 廣西 海南 雲南 貴州
東北及西部地區 吉林 遼寧 黑龍江 青海
自治區 新疆 西藏 寧夏 內蒙古

得三北者成諸侯得京滬者得天下

  中國由於幅員廣大,各地發展程度不一,常由某一中心城市或商業中心發揮其無比的影響力,如華東的上海、華北的北京、華中的武漢、華南的廣州、西南的成都、西北的西安、東北的瀋陽等。由於各自的歷史傳統、經濟建設力量、交通便利、消息網路、政治行政影響力及物流商流佈點力,對周邊城市或地區發揮巨大輻射熱力,這種輻射力常由院轄市、各省省會或繁榮的商業中心所扮演。
  以康師傅方便麵在中國市場發跡的頂新集團曾說,大陸型的市場經濟,永遠是大者恆大,第:一名才能決定價格、決定進入障礙、決定對手的命運。在中國,誰有通路,誰就有未來。尤其面對中國跳躍式的經濟成長,勝負關鍵在於誰有本事在各個點建立縝密的通路並提供最佳的服務。
  過去大陸人開拓其內銷市場,如不是高檔產品,大多從三北市場(即東北、華北、西北)起家,這是因為三北市場幅員大、人口多、民眾收入不高、性情耿直、消費心態較不成熟,因此適合原始累積開創的產品,更重要的是不會遭遇跨國企業品牌的競爭與衝擊。但要行銷三北,首要必須先打東北市場,打東北則要首攻瀋陽市場,這也是輻射觀念的運用。直到今天,中國大陸仍流行著:『得三北者成諸侯,得京滬者得天下』的中國市場競爭法則。除了主輻射,另有副輻射源,也就是說二級城市或省會城市也是下可忽視的市場。如東北的哈爾濱、大連、江蘇的南京、福建的福州、廈門、廣東的深圳和湖南的長沙等,主輻射源大都有國家政策
與行政力量的支持,副輻射源則因本來就是大都市,經濟力量的基礎穩固,如果擴大這種影響力量,則超過100萬人口的城市,就都有次輻射的功能。
  就現實面來觀察,中國市場雖然遍地開花,但畢竟只有沿海華南、華東上海、北京、天津及山東發展良好,全中國的貧富懸殊非常大,只有2億多人口較為富庶,廣大農村仍屬消費有待開發區。

台商在內銷上常面臨的問題一覽表
1.仿冒嚴重
2.價格競爭
3.通路不易建立
4.大陸企業與台商繳納的增值稅不一
5.收款困難
6.匯票不可靠
7.業務員忠誠度差
8.對投資法令及相關法規的不熟悉
9.交易信用環境不健全
10.關稅及增值稅過高

把大陸當三十幾個國家經營

  中國大陸幅員遼闊,屬於大陸型經濟型態,因此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打出知名度,就必須利用大眾媒體,作強勢行銷與口碑行銷,還必須提供良好的服務(大陸最弱的就是服務),以樹立較佳的品牌形象。中國大陸共有三十一個省(見表2),屬於異質市場結構,每個城市、每個區域都自成一格、各自為政,所以台商只能針對每個點的特質與消費行為,進行個個突破,才能將投資風險降到最低!
  專家表示,在大陸經營內銷,第一準則就是把中國市場當成三十幾個國家來經營,因為地方主義是內銷市場一個難以跨越的鴻溝。一般而言,深圳人喜歡創業、上海人喜歡待在外商公司、北京人喜歡待在國營企業。
『上海地區的生活水平、人才素質與穩定性比深圳地區高許多,治安也比深圳好!』在中國,城市與城市間的競爭與角力正如火如荼地展開。
  大陸堪稱是全世界最競爭的市場之一,幾乎看得到的世界知名品牌,都已進入大陸逐鹿市場,也因為如此,台商從事大陸內銷,不僅需面對大陸本土企業與台商同業的競爭,還需面臨眾多國外知名跨國企業的競爭。所以大家要有心理準備,到大陸設廠很容易,但是要賣產品可就不簡單。在大陸賣東西要先取得許可與產品認證,還要懂得如何跟本地人打交道、攀關係。整體而言,台商在內銷市場的競爭力還是比較弱,因為在稅制上就有諸多限制與不利之處。再者,中國陸運的驚人成本,常常也讓想從事內銷的台商卻步。光是廣東一個省內的陸路收費匝口就多得嚇人;而重慶被長江分為江南、江北,無論往返都要收費,可就苦了兩地都有廠房的台商,每天都要被扒好幾層皮。所以建議廠商在制訂了拓展大陸內銷市場的目標後,應利用SWOT,分析企業本身的優勢(Strength)、弱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及威脅(Threat),充分運用自己的優點,規避自己的缺點,將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因素,並排除各種外在威脅,把握住機會。

仿冒防不勝防收款難如登天

  現在是講求速度的時代,中國大陸市場亦充分反應這種趨勢,很多廠商都不願意花錢研發,因為只要有新產品一上市,沒多久就會有仿冒的類似產品出現,產品生命週期之短暫比台灣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仿冒防不勝防,創新無保障一直以來也是台商很頭痛卻束手無策的難題。
  台商在大陸從事內銷必須特別注意大陸整體信用及交易環境不健全所衍生的問題。再者,在大陸做生意千萬不能用台灣的想法或思考模式。此外,更要了解台商在大陸內銷上常遇到的一些問題,並加以防杜。

選對地點建立響噹噹的品牌

  目前大陸國際性都市,多集中於東南沿海,尤其是北京與上海,更是各國大企業雲集之處。台資自行車廠一開始都在深圳設廠,這幾年也都陸續北移擴廠或遷廠,但仍有不少以外銷為導向的廠商繼續在廣東紮根,究竟華南還有沒有競爭力?對此,多位大陸投資專家認為,投資地點的篩選,必須配合產業特性,而非每個企
業、每種產品都適合進駐大型都市,尤其外銷與內銷的取向,更是截然不同。若以外銷為導向,則當然以沿海城市為優先考量;內陸城市,不論是否接近水路運輸要道,都將增加成本,只適合從事內需型產業。其他諸如市場需求、資金、當地政府態度、人才供應與法規制度等,也都在考慮條件之列。再者,由於一級大都
市國際知名品牌眾多,競爭激烈,中小企業若選擇二、三級都市為起點,也可以避開強勢對手的衝擊,先力求站穩腳步。尤其許多二級都市居民消費力強,品牌選擇性卻較少,對台商產品仍有新鮮慼,內銷產品容易成功銷售。
  做內銷,除了地點與市場的選擇,在大陸那樣百家爭鳴的環境,如果沒有一個品牌,即使很多資金投入,最後很可能只賺回設備成本而已,而設備是搬不回來的。在此種情況下,奢談市場和通路都沒有用。因此,在打穩基礎之後,廠商還是必須耕耘自有品牌,才有自主權與競爭優勢。除了主品牌,適時也要有一些副牌,因為總不能只賣高級品,總還要有一些中、低價位的產品來提高佔有率。正因為市場需求落差大,美利達與捷安特由於主要品牌的定位問題,而相繼推出副品牌來滿足更多市場需求,這種策略也相當奏效。現在市場需要的,不僅價格要低,還要有品牌。

到底應採直營制還是代理制?

  談到內銷通路,『代理商』在大陸市場的銷售渠道之中,由來已久,因為其獨有的『批發』性質,從而擁有強大的分銷力量,所以占有舉足輕重的渠道地位。但相較其他的銷售渠道,則顯得更複雜、問題更多,特別是嚴重的倒帳問題。
  開始作內銷時,廠商首先會考慮到底產品應採直營制或代理制?在此提供以下通則:1.工廠所在地採直營制,外地採代理制。2.公司產品種類多的採直營制,種類少的採代理制。3.高價品採直營制,低價品採代理制。4.新產品採直營制,老產品採代理制。5.技術複雜的產品採直營制,技術不複雜的產品採代理制。6.廣告依賴度大的產品採直營制,廣告依賴度小的產品採代理制。7.大企業採直營制,小企業採代理制。8.經濟發達區域採直營制,經濟欠發達的偏遠區域採代理制。
  一般而言,直營制的優點是公司自己探索市場,所得到的市場信息較準確,且能夠貫徹公司政策;但公司必須投入人力、財力、物力,相對風險加大,加上由於外地市場的關係不夠,進入市場初期階段困難度大,且易出現逾期催收款,而在拓展全中國市場的速度方面一開始也會比較慢,但各銷售區域日後成長空間較大。
代理商的四大分類據台商張老師月刊的歸納,大陸的代理商種類可分為以下四類:

1.全國總代理:較早進入中國市場的跨國高科技公司大多採用此種代理方式。全國總代理成為該公司的一級代理商,再經過區域總代理、城市總代理等層層分銷,亦即再轉批給二級代理商、三級代理商,最終鋪進零售終端。
  這種方式的優點是跨國高科技公司本身最省事,投入的資源最少,而且將部分風險轉移到代理商身上。缺點是由於層次太多導致效率較差,產品到達消費者手中的時間太長、不易掌控最終用戶的信息、容易遺漏某些重要的銷售區域和重要的用戶;而且只要全國總代理經營失敗,公司必然元氣大傷。相反地,若全國總代理
經營成功,就會擺出高姿態,要求增加利潤等。

2.區域總代理:將中國劃分為華北區、東北區、西北區、華東區、華中區、華南區、西南區等7個區域,每1個區域配置1家區域總代理,即一級代理商,再透過城市總代理(即二級代理商)鋪進零售終端。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公司本身投入的資源也很省、同樣是由代理商分擔一部分風險;而且當其中l家區域總代理經營失敗時,不至於導致公司全盤皆輸;此外,其中任何l家都不夠份量來要脅增加利潤等。缺點是效率仍不夠高,還是有
可能遺漏某些重要的銷售區域和重要的用戶。

3.城市總代理:在全中國各重要的大城市配置城市總代理,由城市總代理鋪進零售終端。有的城市總代理本身就擁有專賣店等零售終端。

  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層次最少、效率最高,幾乎可滲透到市場每一角落,不容易遺漏重要的銷售區域與重要的用戶。缺點是公司要投入大量人力、財力、時間進行籌設、管理。

4.省(含直轄市、自治區)總代理:實力遜於其他同業的弱小廠家,可採『省總代理』模式,在各省配置1家實
力很強的總代理。給予省總代理相對同業更優厚的單位利潤,壓縮生產廠家自己的單位利潤。並保證不在該省配置第2家代理商,全權委託省總代理開拓該省的市場。若需要做售後服務,則委託省總代理兼做售後服務,售後服務的開銷從貨款扣除。
  這種方式往往能夠創造不錯的業績,使弱小廠家快速成長茁壯,省總代理也賺到豐厚的總利潤。
  台商在大陸市場挑選代理商時,可委託中華徵信所調查代理商的信用。中華徵信所總公司在台北,在北京和上海設有分支機構,專為大陸台商提供徵信調查服務。

如何預防被惡性倒閉?

  在管理方面,廠商必須與代理商簽訂買賣合同,明訂付款方式,以便多一份法律上的保障。再者,觀察大陸市場的倒帳案例,發現倒帳者幾乎全是外地人。因此,如果代理商是外地人,則要多加留意。最重要的是,若前帳未清,千萬不要再繼續出貨。一般必須預防代理商會發生以下問題:1.拖延付款給生產公司。2.不遵
守合同。3.未能達成生產公司規定的業績指標。4.過度依賴生產公司。5.向生產公司提出無理要求。6.發展跟不上生產公司腳步。7.經營管理水平落後。8.有些行業的代理商做久了之後,會以OEM自創品牌,跟生產公司打對台。
  舉康師傅為例,他們在大陸12年,一直都是款到交貨,所以一直是零呆帳、零庫存。這與許多台商在大陸的做生意方式大異其趣。出多少貨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能收多少貨款回來!在大陸遍地是商機,也處處有地雷,為免血本無歸,業者須熱記以下三點注意事項:

1.注意營業執照的法人代表與實際經營者是否同一人。照理說,私營企業的法人代表與實際經營者本應同一人,如果這兩者非同一人,則顯示以前曾有倒閉或詐欺等不良記錄,所以用人頭。

2.大賣場(超市)的經營時間必須長達1年以上才可考慮與之交易。跨國大賣場(家樂福等)和知名連鎖超市(
聯華、華聯、農工商等)除外。

3.供貨商要有『認賠退出』的心理準備,堅守『前帳未清,不得繼續出貨』的原則,只要對方未依照合同結款,就必須停止出貨,以免越陷越深。

四套前進大陸必讀的思想書籍

  對於有意前進大陸的台商而言,在前進大陸之前,所要做的功課當中,如何正確瞭解大陸同胞的邏輯思考模式,無疑是首要之務。在一次前往上海的飛機上,旁邊坐了一位在上海設廠多年的台商,正努力K著毛澤東傳,他說,如果連大陸同胞的腦袋瓜在想什麼都不知道,又如何與他們相處?這的確很有道理,想要瞭解大
陸同胞的邏輯思考,首先就必須仔細閱讀影響大陸同胞邏輯思考模式的重點書籍,據大華資管顧問公司董事長張義權的整理,影響當前大陸同胞邏輯思考模式的重點書籍,主要有下列四套:

(一)資本論
 
大陸從1949年以後,開始根據共產主義的思想做為治國的最高指導方針,而共產主義的根源,則就是來自馬克斯所寫的『資本論』,即使大陸經過了文化大革命及改革開放等大變動,但在大陸同胞腦海裡面,共產主義仍是他們的中心思想。所以,前進大陸所要讀的第一本書,就是馬克斯所寫的『資本論』。

(二)毛語錄
 
毛澤東雖然已經過世27年,但是他對大陸人民的影響,迄今仍無人能取代,尤其是毛澤東所主張的一些生活態度與價值觀,更深深左右了大陸同胞的邏輯思考模式。例如:1.階級鬥爭:所謂階級鬥爭,是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消滅了。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幾千年的文明史。
2.共產主義:共產主義是無產階級的整個思想體系,同時又是一種新的社會制度,這種思想體系和社會制度,是區別於任何別的思想體系和社會制度,是自有人類歷史以來,最完全、最進步、最革命、最合理的。
3.『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是毛澤東對共產主義的解說之一,多年以來一直影響大陸地區人民的邏輯思維模式,例如經營者與員工是一種階級鬥爭;經營者與員工隨時既聯合又鬥爭;鬥爭是一種生存哲學。
4.『硬到不破裂,軟到不妥協。』這十字箴言,同樣是毛澤東對共產主義的解說,例如他曾主張:
(1)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作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烈行動。
(2)什麼人站在革命人民方面,他就是革命派,什麼人站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方面,他就是反革命派。

(三)鄧小平文選
 
經由鄧小平所推動的改革開放,大陸整個環境,逐漸由傳統的『共產主義』轉向『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鄧小平的一些名言,也就成為今天中國大陸官方及老百姓生活的指針。其中最主要的包括:
1.發展才是硬道理。
2.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3.摸著石頭過河。
4.不管黑貓白貓,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

(四)江澤民講話
 
江澤民雖然已經在十六大交卸了共產黨總書記的職務,但是他對大陸的影響,在短時間之內仍然不可磨滅。在江澤民講話中,最著名的是『三個代表』:
1.中國共產黨是代表社會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2.中國共產黨是代表先進文明發展的方向。
3.中國共產黨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大陸投資的利潤如何匯出?

  台商前進大陸最關心的問題莫過於在大陸投資的利潤是否能匯出?針對這個問題,首先要從台商大陸投資方式與帳務類別來分析,台商大陸的投資方式有以外資的投資方式,也有以內資的方式投資(即以大陸當地人做為人頭的投資方式)。正常情況下,台商在大陸的合法投資方式為以外資的方式投資,但由於大陸目前尚有部分領域是不允許或是限制外商投資的項目,只好以大陸當地人做為人頭來投資,即是以內資的方式投資。
台商在大陸投資的利潤可分為四種:
1.以外資的方式投資,反映在外帳上的利潤。
2.以外資的方式投資,反映在內帳上的利潤。
3.以內資的方式投資,反映在外帳上的利潤。
4.以內資的方式投資,反映在內帳上的利潤。
  至於這些利潤到底可不可以合法匯出境外?根據大陸國家外匯管理局《非貿易售付匯及境內居民個人外匯收支管理操作規程》(2002年3月18日匯發[2002】29號,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的規定,外商投資企業匯出利潤、股息、紅利只要由外匯指定銀行負責審核下列文件屬實後即可匯出,毋須再經外匯管理局的審批:
1.書面申請書。
2.外商投資企業外匯登記證。
3.董事會利潤分配決議書。
4.註冊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驗資報告。
5.註冊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相關年度利潤或股息、紅利情況的審計報告。
6.稅務機關出具的完稅憑證。
  從上述的法令規定看,台商在大陸投資的利潤只有第一種以外資的方式投資反映在外帳上的利潤才能合法匯出,因為只有外商投資企業才有資格匯出利潤,大陸內資的投資者是境內居民無法匯出利潤;只有外帳上的利潤才會出現在註冊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上。

台商風險高回台上市難

  最近有關台商回台上市的爭議,部份學者指出不可行,推究其原因,在於台商到大陸的投資權益根本無法受到保障,將導致台灣投資大眾很容易血本無歸。目前台商到大陸投資可分為:獨資、與陸資合作以及與陸資合資三種,獨資的問題比較單純,合作與合資就易生許多問題。由於中國非自由市場的經濟體,根據『台灣
同胞投資保護法』規定,中國政府可以基於社會安全的考量,隨時徵收企業,甚至要求撤資或遷廠。此
外,該保護法亦規定,台商與中資合作或合資的企業,如有一方要撤資,還需對方股東的同意。此規
定違反自由經濟資金應自由流通的精神,試問,台灣投資大眾的權益該如何獲得保障?再者,中國的土地是由『國家土地管理局』所管轄,許多台商只拿到地方的『許可證』,就誤以為已取得土地使用權,但事實並非如此,且中國政府可隨時回收台商的土地,對於隨時處於不確定風險環境的企業,又怎可回台上市?



借力使力整合全球資源

  如今,台灣自行車業正處於決擇的十字路口,雖然我們喪失了製造的優勢與競爭力,但這只是全球經濟的一部份,台灣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擁有全球最大鞋廠的寶成鞋業董事長蔡其瑞曾說,『企業會為自己做最好的打算,寶成把大陸看成是其集團發展的一個過程、一個階段,而不是把所有的錢、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大
陸。寶咸現在也發展到越南、美洲,而大陸還可以被用來作為台灣推廣到其他地區的一個資源。』
  被迫逐漸從『製造王國』、『代工王國』退位的關鍵時期,許多台灣廠商已經開始把中國大陸新開放的市場,當成儲備實力、跨入全球化經營平台的『跳板』。早進入市場的廠商,多少賺到許多機會財,但後有追兵、後生可畏,企業要長治久安、永續經營,就得靠實力、靠經營策略與管理。的確,台灣未來的競爭力,就看能不能運用並整合全球的資源,快速在全球經濟中佔到不可取代的位置。而全球化競爭的條件,就是講求速度、規模以及品牌與研發。

主要國家的經濟成長率
中國 日本 美國 歐盟 全球
1992 14.2 0.9 3.1 1.2 2.1
1993 13.5 0.3 2.7 -0.3 1.4
1994 12.6 0.9 4.0 2.8 3.4
1995 10.5 1.7 2.7 2.4 2.7
1996 9.6 3.6 3.6 1.7 3.0
1997 8.8 1.8 4.4 2.6 3.4
1998 7.8 -1.2 4.3 2.9 2.7
1999 7.1 0.8 4.1 2.8 3.4
2000 8.0 2.4 3.8 3.5 3.8
2001 7.3 -0.3 0.3 1.6 0.8
2002 7.5 -0.5 2.2 1.1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