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部


業外轉投資失利、大陸市場逾期放款與存貨過多,財務體質一度走下坡的川飛工業,經大幅認列虧損、重新調整營運步伐再出發後,自結今年前五月已有近千萬元獲利,開始轉虧為盈。
  川飛董事長張德輝在歷經五次換腎,及公司經營失利等重大變故沈潛多時後,目前身體健康已大致恢復,公司經營也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把所有虧損攤在陽光下一次認足。今年下半年預計再擴充上海廠自行車飛輪與腳剎等高附加價值產品產能,以強化後續營運體質。張董事長表示,川飛仍將固守本業,專注生產有競爭力的核心產品,以提高公司獲利能力,其中自行車飛輪與腳剎等兩項產品,年產量各為七百萬、六百萬個。由於其毛利率在二成以上,市場訂單需求仍強,預計下半年對上海廠進行擴廠,屆時將可增加二成產能,來充分滿足客戶所需。另外,川飛也規劃利用大陸廠現有的生產設備,來加工衛浴配件、汽車與醫療用等零配件,目前已有部分產品開始接受客戶委託生產,藉以充裕大陸廠營收興獲利來源。
  為提高川飛的市場競爭力,台灣母廠已不再從事大量生產工作,將轉型為營運總部型態,維持業務、研發與關鍵零組件開發等功能,閒置的土地則會尋求出售。
而大陸廠則會做為川飛產品的量產基地,且鋼料來源也會盡量尋求由當地供應,來降低生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