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BEA訊息看板 |
文◎TBEA
彈丸之地的台灣,最近以全球IT產業的製造基石聞名,但對過去30年來說,高級自行車一直是這島上出口經濟的支柱之一,也是全球消費者最熟悉的品牌來源。儘管台灣自行車產業近年來並沒有體驗到像IT硬體工業般的急速成長,但是創意革新技術的效應及先進的生產技術已成為了超越歐洲及美國登山車的途徑。
在面臨印度及中國大陸的價格競爭下,台灣自行車製造商們奉行所謂的三叉策略,在喧亂的自行車市場中採取浮動政策,透過自創品牌及行銷策略,以及銷售管道之提昇與發高科技產品,確實如巨大、美利達、FSA、KHS、Velo、VP、Wellgo、Tektro、Alex、Wheeler、RST、Promax以及Jagwire等公司已發出照明標識來引領通往成功之路,其餘傳統工業也緊跟在後。
讓數字來說話
雖然台灣自製自行車之出口量受到全球經濟的影響而下滑,但仍有樂觀的空間。根據台灣區自行車輸出業同業公會TBEA指出,2001年有479萬輛組裝自行車出口,以及其發行刊物之記載顯示每月出口量自二月至三月成長了48.5%。雖然數據中有突變或暴漲是源自於季節性因素,但台灣區自行車輸出業同業公會指出,此一現象已顯然夷平了自2000年以來的產業下跌,TBEA也相當有信心於台灣自行車產業在製造世界級水準的零組件,且亦將有助於企業景氣低迷的復甦。
自行車零組件(包括前叉、車架、把手、煞車系統等)之輸出值在2002年的前三個月為4190萬美金,然而2001年的自行車零組件輸出值則高居2億7970萬美金,在此3個月中,每年成長明顯豐碩於同期的有輪圈成長率5.23%、輪輻112.18%、鏈條33.40%及輪軸97.82%。一般來說,成長率若超過看板數字則緊接著就是廠商再聚焦於生產高檔、高附加價值的產品。
外來影響力
台灣自行車產業目前尚未免疫於大陸強大的魅力,其充足又低廉的房價及工資引了數千台商到對岸尋找商機...幾乎無例外地,台灣頂級自行車製造商亦在中國大陸設置了諸多生產設備,且其成就更成為許多歐美企業稱羨的目標。
TBEA估計2001年台灣近兩千五百萬輛自行車產自中國大陸廠,其中大量及多數產量是指定針對國際市場。因此當台灣景氣下降的同時,很多台灣公司已有辦法依靠來自大陸的利潤,使得其損益平衡表上出現盈餘,且將延續邁入2003年。
其中耀眼的例子如巨大,台灣最大的行車公司2001年縮小了其在台產量30%至66萬台,總收益相對下降15%,然而巨大百分之百投資的昆山捷安特中國廠生產2千2百萬輛自行車,2001年巨大全球集團總生產量為3千9百萬輛,其中25萬輛是由荷蘭廠生產。其總收入讓公司收益創下台幣14.1億新高,有別於其他國內製造商,巨大終年保持其穩定的股價。(在此並無惡意攻擊美國那些兩年前宣告破產的廠商)
除了它在中國大陸的生產作業,巨大高層幹部們同時把成功歸因於品牌的建立,若非如此,巨大企業將處於下穩定的一年,巨大的產品70%是自有品牌,故能控制其價值鏈,從生產至行銷到售後服務,其他公司則除了生產以外無法控制其他因素。巨大公司發言人Irene Chen指出,巨大贊助的西班牙團隊去年在環法大賽中贏得了最佳團隊的無比殊榮,無疑地對其贊助商巨大來說是一大肯定,且對巨大所設計製造產品在提昇上面亦做了一大貢獻。
樂觀市場
對許多企業來說,在整體經濟不景氣影響下,已將產業外移到海外地區,也為了生存之必要,移至越南或大陸生產。
但是儘管企業紛紛移往對岸,仍然有人建議企業應將其根留在台灣。在將低價的生產製造移到大陸的同時,應把首要部門及研發單位以及高檔生產作業留在台灣。
台灣已成就了其領導良好的技術於生產世界級的產品,因此它將有理由使得本國自行車產品建立品牌競爭優勢而非一味地追逐價格競爭。
隨著2003年的來臨,台灣自行車工業的未來將仰賴於研究與發展,利用改良及產品差異化創造新的需求是創造市場差異的一個有利途徑,如果再加上完善的售後服務那麼在整個市場上將永保長青。
急速萌芽的E-bike(電動自行車)市場即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想要在市場上成功,需要有對設計的高度掌握、製程的充分了解以及品質的嚴格控管,甚至還需要一連串複雜且靈活的行銷手法,憑藉其深厚的技能天賦,善用其機電設備,並與電子製造商及專家們密切合作,E-bike自然是台灣自行車製造商的下一步。
巨大與Renault及Ford兩大主要世界級的汽車製造商合作,已對E-Bike發啟強烈的興趣及開發市場潛力。1999年法國Renault邀請巨大替其製造自行車。E-Bike及相關產品在Renault招牌下,同樣地,當2000年Ford Motor公司亦發表其所生產的新"Think"路線電動自行車時,巨大被指名為這些產品的唯--製造供應商。
E-bike大革命
除了巨大,相當大比例的美國E-bike廠商包括Curie Tech皆已紛紛委託台灣廠商製造,例如替Lee laccocoa生產其美國線EVG車種的菲力公司、美利達及Index電子。
這些公司在其新價值創新上已有相當大的成就,2001年巨大以其Lafree Think贏得國際銀牌獎而躍升自行車之最。同時美利達前一年也以PC600原型車款抱走了國際金牌獎。相
信台灣自行車製造者已深知,欲領先大陸的競爭對手,勢必先加快其研究與發展之成長速度。
身為休閒與運動產品系列研發份子之一的工程人員及專家們,正於座落在台中的財團法人自行車研發中心努力不懈地發展新技術,俾能將自行車產業帶進下半個紀元。
研發中心的新作品為Fuel cell電動車,重量僅20公斤,配有電源調整輔助設備,這是在高科技產業發展基礎合作下催生的產物。
總而言之,透過上層經濟領域的再聚焦,台灣商家們憑藉著技術多寶閣,利用其原有的顯著競爭優勢試圖贏回在現今低價市場上之失土。
(本文譯自INDIAN BICYCLE AMBASSADOR 雜誌)

|